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對話陳光標:高調行善,該不該鼓勵?

對話陳光標:高調行善,該不該鼓勵?


對話人:記者 姜赟

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光標

寄件者 My Pictures

隨著慈善意識的增強,慈善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富人身影。

最近,陳光標的慈善之舉,比如“裸捐”、捐贈現場的“錢墻秀”等,引發了公眾的關注。

他的高調行善,贏得了許多叫好聲,但也留下了許多懷疑聲。

叫好者認為他拿出來的都是真金白銀,確實幫助不少人;

懷疑者認為他的行善有作秀之嫌,且善款使用粗放,沒有花在刀刃上。

那麼,這位行善者到底有著怎樣的慈善理念?

為何選擇那樣的行善方式?2010(10月13日),

記者連線陳光標,與其探討當前富人應當怎樣做慈善。

  一問:

  富人慈善,一定要大把撒錢嗎?

  記者:有人說企業家最大的慈善應該是多繳稅,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有人說是多捐真金白銀。您比較認可哪一種?您的慈善觀是怎樣的?

  陳光標:繳稅和慈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繳稅是義務慈善是志願

繳稅多少由法律規定,多繳少繳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法律說了算,
我作為公民當然要依法納稅。


慈善捐款因為是志願行為,捐多捐少是自己說了算,我認為更能體現回報社會的意願和精神。

  我認為繳稅、辦企業,這是作為一個企業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是慈善;

捐贈則是基于個人價值觀的慈善行為,簡單地說,這就是我的慈善觀。

  記者:您曾說“80%接受過我幫助的人都沒有感恩之心”,那麼,是什麼力量支持您繼續慈善的呢?

  陳光標:我從來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感恩而做慈善的,相反,我是為了感恩社會、回報社會而堅持不懈地做慈善的。


  記者:“巴菲特、比爾蓋茨”中國行,您承諾“裸捐”作為見面禮,引發了社會熱議。有人讚揚,有人懷疑,那麼,您的承諾介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嗎?

  陳光標:我對慈善捐贈的承諾靠的是行動和支持我行動的精神力量,如果沒有這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其他任何形式如何能夠約束我的志願行動呢?

退一步來說,既然是志願行動,為什麼要用法律的強制力來約束?我更願意用我的個人信用來承諾。

 二問:

  善款使用,一定要親力親為嗎?

  記者:您承諾“裸捐”。善款托給基金會或是親力親為,您更傾向選擇哪一種?

  陳光標:所謂“裸捐”,只是承諾在我的有生之年將社會給予我的巨大財富回報給社會,並沒有做出具體的安排。

  從國外慈善事業的發展來看,基金會和各種非營利組織是慈善公益事業的主體,捐贈資源通過基金會和非營利組織用于慈善公益事業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率的一種機制。

  當然基金會並不排除親力親為,蓋茨現在在經營著全世界最大的基金會——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他就在親力親為他所開創的慈善公益事業,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在我國,2004年頒布的新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也鼓勵私人興辦基金會,目前這種被稱為“非公募基金會”的基金會已經近1000家。我對此也是有所考慮的。

  記者:對基金會有何看法?會不會不放心、不信任?您對基金會發展有什麼建議?

  陳光標:基金會特別是公募基金會對中國慈善做出了巨大貢獻。就目前我國公募基金會的現狀來看,應當說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公開透明不夠、問責監督不嚴等,這是讓人們不放心、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畢竟和美國比起來,我國的基金會和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歷史還很短,在體制上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相信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隨著相關的法律和各項制度逐漸完善起來,我國的基金會和各種非營利組織一定會越來越具有公信力,越來越發展壯大。說到建議,我希望我們的相關立法能夠走得快一些,基金會能夠在公開透明和問責監督上更嚴格規範一些。

  記者:有人評價您的慈善方式比較粗放。據傳,您曾捐過很多電腦,但是當地卻連網線都沒有接通,沒有計算機老師教課,導致電腦資源浪費。您認可嗎?

  陳光標:可以說中國慈善事業總體上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和發達國家比起來,粗放是不可避免的。坦率地說,你說的這種情況個別地方是存在的。這說明很多地方的確很貧困,迫切需要我們的幫助。我也呼籲地方政府能夠盡其所能地支持和配合慈善家們的善舉,讓慈善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三問:

  善行善舉,一定要高調傳播嗎?

  記者:做慈善,您認為該低調地檢驗善行效果呢,還是應高調讓大眾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以及這些事情的效果?

  陳光標:其實慈善無所謂低調和高調,慈善就是公益事業,就是社會的事情,社會效果就是衡量慈善事業效果的標準,做慈善的目的是讓社會受益,人家都不知道,你怎麼說社會受益了呢?

不光要讓人家知道,還要讓社會來參與,來監督,來共同提高慈善捐贈的效益。所以做慈善,就應該公開透明、理直氣壯。

  記者:由於您的高調行善,給一些富人造成了壓力。也因此,褒貶隨之而來。對那些“拍磚”的評論,想必您也有所耳聞吧,您有何看法?

  陳光標:做慈善,我是出于自己的價值觀採取的志願行動,不是和誰攀比。如果因此使其他朋友感到有壓力,只要是正面的壓力、積極的壓力,我覺得都是好事。慈善公益事業需要各種壓力和推動力才能不斷發展起來。

  記者:有些人認為您通過慈善影響力使您的實體企業獲得了好處,您也在媒體上說過您的慈善影響力使企業受益20%,有人抱著目的論去看待您的慈善事業,對此,您怎麼看?

  陳光標:社會能形成行善有好報的氛圍,慈善更容易日常化。當然,慈善公益和經營企業是兩碼事,但是世界上有的時候確實有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能就是這個道理?我相信這一點。

見解:善行難能可貴 方式應更精細

陳光標先生奉獻社會、關愛困難群體的精神值得欽佩,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陳光標先生這樣的榜樣尤為突出。人們希望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慈善家出現。

可惜,中國的慈善事業還剛剛起步,從政策、法律、制度到社會心理都還處於不完善的狀態。同時,中國富人致富的時間還太短,多數富人還是第一代。他們的資本力量和國外富豪相比相對弱小,也需要繼續將資本轉化為投資進行再生產。所以,面臨著“裸捐”的問題有些人想不通,對這種慈善舉動有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作為一個企業,的確應該肩負起社會責任。

但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有層次的。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第一是生產合格的產品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第二是保證職工的利益不受侵害;

第三是保護自然環境不受破壞;

第四是依法納稅;

第五是保證合作夥伴的利益。在盡到上述5個方面的社會責任的基礎上,才輪得上談慈善。

如果一個企業連上面的5個方面的社會責任都不能盡到,那麼他的所謂慈善是站不住的,甚至可能會蛻變成以慈善為名來撈取某種利益。

慈善事業不但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而且還要講求社會效益。

親力親為的慈善模式,不失為一種好的慈善方式;但是正像陳光標先生自己承認的:他目前的親力親為可能還比較粗放。這種方式會大大抵消其慈善舉動的社會效益。

親力親為需要一個具有專業性、具有良好的內部治理結構和保有優秀慈善專業人才的機構。沒有這樣的機構,所謂親力親為就是向社會撒錢。你的錢再多,撒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也就變成了撒胡椒面,

不如集中財力做幾件具有深遠社會影響和更高社會效益的事業。

另外,撒錢的方式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對於被救助者來說,本質上還是一種恩賜,並不能激發被救助者的能動性。應該是通過救助,使被救助者能夠逐漸自食其力,也就是幫助他們(她們)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改善生活狀況,使之能夠自立和有尊嚴地生活。

從粗放走向精細,慈善事業就可以更好地造福人民、改造社會。希望慈善家們的善行能夠更上一層樓。

(北京大學 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景鵬

陳光標自述:我為什麼承諾“裸捐”


2010年09月13日16:08 來源:《北京晨報》

我和比爾•蓋茨在北京一家酒店會晤,兩人交流了兩個多小時。那次見面對我的觸動很大,在西方富人回饋社會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在中國只有百分之一的富人選擇回報社會,兩者的差距似乎過大。當時比爾•蓋茨邀請我赴京會面的主要目的就是商量怎樣把中國的慈善事業做好。我決定在中國富人圈中率先站出來,以促進更多的富人投身中國慈善事業。


目前,我在全國十多個城市有600多台大型設備,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購置有辦公樓,再加上其他固定資產和現金一起,大約有50多個億。這就是我目前的全部家當。近期,我將在江蘇乃至全國找一家最權威的公証處,對財產進行公証,以讓全社會監督。目前自己年富力強,未來爭取創造更多的財富,從中國首善變成全國首富,而所有掙回來的錢,死后一分不留,全部捐獻給社會。

起初我原本想捐出百分之九十五,給孩子和家人留下百分之五,但最終讓我下定決心全捐的還是孩子。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現在學習成績不錯,德智體各方面素質都很高。我覺得他只要繼承我吃苦耐勞的精神,未來的人生路上靠自己肯定沒問題。我也不是沒給孩子留下點什麼,我給他的是精神財富,是榜樣的力量,而這種東西是無價的。妻子在家排行老小,自小家境就不錯,因此對錢沒什麼概念,其家人也不缺錢。目前為止,我一共捐出了十多個億,但兩人間沒有因此吵過一次。父母對此也很是支持,老人都覺得這樣有意義。


相信中國的有錢人看見這條新聞后會有所思,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可恥。我的家人中不全是有錢人,妹妹陳春華洗碗已經十一年,現在一個月能掙一千五,最開始一個月才七八百塊錢。弟弟至今還在做保安,每個月最多也就兩千塊錢。(陳光標 作者系知名慈善家)

陳光標“裸捐”,能否感召更多富人向善


陳光標:“我想給孩子留下感恩的精神”


陳光標表示身后將“裸捐”:中國富人絕不做守財奴


就愛“作秀” 陳光標不怕做“出頭鳥”


陳光標發博坦言“裸捐”受蓋茨觸動


“陳光標效應”要靠慈善機制保証可持續發展


“巴菲特、比爾蓋茨”來華只吃飯不勸捐 陳光標致捐款“承諾書”


陳光標稱死后捐全部財產:巨富中死去可恥


好男人陳光標:“中國首善”的婚姻故事


陳光標:中國首善的婚姻故事


中國男人婚後最缺乏的就是愛的表達。

而我愛我的妻子,我就要時時表現出來,讓她知道。——陳光標



大家都知道,他是汶川大地震中親自背出208具遇難者遺體、
共捐助中國慈善事業近12億元錢物的中國首善﹔


卻一定不知道,他是一個對妻子一見鐘情,十幾年來仍經常對她說“我愛你”、
“謝謝你”的浪漫丈夫﹔

大家時時看到,他在眾多採訪演講中侃侃而談﹔

卻一定不知道,他在家裡,卻心甘情願隻做一個最稱職的傾聽者。

近期,記者專訪陳光標,首次對外披露這位中國首善浪漫溫馨的愛情婚姻故事。


一見鐘情照相館


15年前的一個夏日的傍晚。
27歲陳光標拿著剛拍出來的一副彩色膠卷,吹著口哨,信步走進了路邊的一家照相館。


就在這裡,他巧遇也是來洗照片的張婷

南京夏天特有的炙熱空氣瞬間凝固”,15年后,他用這句話形容第一眼見到未來妻子時的情景。

是誰說過,所有的愛情都是一見鐘情。

她正認真地看著照片,留給他一個恬靜柔美又充滿想象力的側面,柔順烏黑的長發隨意地用白手絹系在腦後,一襲淡雅的碎花連衣裙恰到好處地勾勒出她盈盈一握的弧度。

“完全像一部純愛電影裡走出的女主角。而且正是我最欣賞的那一種。”年輕的陳光標呆呆地立在那裡,他花了三秒鐘張開嘴,又花了三秒鐘閉上。他超音速般地在腦海裡搜索了27年來所有和女孩子搭訕的最佳辭令,卻發現沒有一句適合此時此刻。

“嗨,你的耳朵很好看,耳垂很大。”天,當發現自己搜腸刮肚蹦出的竟然是這句話,他差點想推開門逃走。

“你會看相?”女孩轉過頭,眼前這個頭發頑固地直豎在頭頂成怒發沖冠狀、一臉英氣的大男孩,讓她覺得有些奇怪,卻並不討厭。

“你說對了。說說看,你是哪年生的?”陳光標努力擺出一副星相命理師的架勢。

“哦,我1975年的。”女孩明顯有些感興趣。

“那你屬兔咯,屬兔的人大都單純而善良……”陳光標幾乎用盡了自己所有的屬相知識,並迅速篩選出其中最好聽的內容。

“你說得還真對。”女孩露出了微笑。

臨走前,陳光標鼓足勇氣找這個叫張婷的女孩要了電話。當天晚上,擔心號碼有誤,他便迫不及待打了過去。一聽到聽筒那邊傳來的那個柔美的聲音,懸著的一顆心才終於放下。

天時地利,第二天剛好是周末。

“要不要出來喝杯茶?”他試探著問。


“我周末更喜歡去中山陵爬山?。”張婷老老實實地回答。


陳光標一聽樂了,她怎麼知道他最喜歡爬山,就是她了!


“我當時對她說,我比你大6歲,我屬猴,你屬兔,絕配。

我們一起生活的這十幾年,也証明了這點。

”時隔那麼多年,陳光標說起兩人的初戀來,如同就發生在昨天。



  我的老婆,看不夠



1996年,正是陳光標事業最困難的時候。

也正是在這一年,張婷決定嫁給這個窮得連單人間都租不起的男人。


隨后,她拿出自己的工資,甚至借來她父母的工資,統統交給他。

你一定行。”和陳光標的健談相比,張婷不愛多話,

但他卻始終牢記著她對他說的每一句話。正是它們,激勵著彼時陷於絕境的陳光標奮起。


陳光標成為感動中國的大善人,並非一朝一夕

“我最欣賞他的,就是他的愛心和責任感。”張婷的話很實在。

“我的夫人,最吸引我的,則是內在和外在一樣美。”

陳光標毫不吝嗇對妻子的讚美,

“當我不開心的時候,只要一想起她,我就會高興起來。”


十多年來,歲月並沒在張婷臉上留下任何痕跡。

一同出去,甚至會有人將她誤認為是陳光標的女兒。

每當這時,陳光標不但不生氣,反而會很開心,很自豪。“我怎麼看她都看不夠。”


陳光標說自己是個既浪漫,又注重實際行動的人。

工作那麼忙,但只要有一點空就會見縫插針地帶張婷出去旅游。

每次出差回來,他還會雷打不動地給妻子帶禮物,

有時實在沒什麼好買的,他就會帶一朵花回家。

“我覺得送一束花有點浪費了,

送一枝花表示一心一意愛你。”而張婷每次收到花,都會既開心又感動。


2008年汶川大地震,陳光標第一時間組織救援隊奔赴災區一線。

臨走,張婷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擔心,

只是悄悄地把一個護身符放在了陳光標貼身的口袋裡。

多年來,她對丈夫的善舉不僅習以為常,而且一直堅決支持。

怎能不擔心?

但我更希望他看著我的笑臉放心上路。

關鍵是,我相信他的能力。相信他會平安。”


之后,陳光標聞名全國。

每次出門,張婷都不忘叮囑:“光標你現在這麼有名,

你要更加保持清醒的頭腦,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出了家門,就要當做東西南北都有攝像頭對著你,不能做一點不利於社會的事。”


在外面,他是一個言論家,在家裡,陳光標更願意做妻子的傾聽者。

陳光標夫妻很少起爭執,偶遇張婷發火,他總是“讓她把話說完,

就是不對也要聽完放在心裡,不要直截了當去批評指責,

要找到合適的機會巧妙地溝通交流。

”傾聽並不代表沉默。“我從沒有選擇過沉默,

我善於用甜言蜜語哄她,先把她哄開心,再給她講道理。

”說到這裡,陳光標面露得意的笑。

“如果需要,我堅決能做到為她付出一切,哪怕生命。

相比之下,這個時候哄哄她,不是很容易的事嗎?

”陳光標始終認為,夫妻間的矛盾,責任永遠主要在男方,

因為你是男人,讓你所愛的女人幸福是你當仁不讓的義務。”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眾所周知,陳光標對慈善事業的大方慷慨。

卻沒人知道,他的親弟弟只是一名月工資1500元的保安,妹妹則在一家餐館裡當服務員。


“我妹妹初中文化,我弟弟只有小學文化,

他們的能力不夠,只能幹這樣的工作,你就是給他錢開個店,也管不起來。

我不希望他們淪為不勞而獲者。

慈善的最大意義不是施捨,更不是浪費。哪怕是對我自己的親人。”

但弟弟和妹妹的孩子,生活費學習費,陳光標全管,“因為他們才是弟弟妹妹未來的希望,我幫助他們的孩子,就是幫助他們未來的生活。”

和丈夫在外的大方慷慨比起來,張婷卻一直很簡樸。
她自己買的衣服從沒超過2000元,超過2000元的都是陳光標送的。

多年來,她的樣貌和內心,

始終如陳光標當初在照相館見到的那個渾身散發樸素美的女孩一樣,幾乎沒發生任何改變。


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相比,她顯然更注重後者:

丈夫的一句情話,一朵花,一個吻……或許這些就是她看上去一直那麼年輕的理由。

而更令張婷滿足的是,丈夫不僅對她好,同時“還給我父母帶來了最大的滿意和安慰”。


她的父母身體不好,而最令她感動的就是,

老人生病住院,即使再忙,丈夫都會盡量抽時間親自到醫院日夜陪護。

陳光標則認為,這是自己必須做的事,請個陪護很簡單,但和自家女婿比起來,

當然是後者更令老人放心開心,更利於病情康復。



我爸開的是黃埔捐錢公司



小兒子三歲時,央視採訪陳光標,順帶問他:“你爸爸開的是什麼公司啊?”

小家伙小胸脯一挺,特自豪地答道:“我爸爸開的是黃埔捐錢公司!”

六歲時,他看到春節晚會上小沈陽說:“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死了,錢沒花完。”

他轉過來頭就一本正經地指著陳光標說,

我爸爸不死就把錢花完了!”笑得全家人前俯後仰。



孩子是陳光標夫妻最珍貴的紐帶和最大的快樂來源。

寄件者 My Pictures

2009年的時候,他給兩個孩子都改了名字,一個叫環保,一個叫環境

這是他除了慈善事業,最注重的兩件事。他也希望孩子能繼承老爸的這份執著。

孩子一過三歲,陳光標就會帶著他們一起參加公益慈善活動。

爸爸在上面慷慨陳詞,媽媽就在下面耐心地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捐錢,捐錢做什麼……

一開始孩子似懂非懂,但這樣的教育多了,他們對自己的爸爸、對他所從事的事業便充滿了崇敬。

陳光標平時和妻子交流得最多的也是孩子的事,因為他工作實在太忙,孩子基本都是張婷在培養。

因此,他常不忘對妻子說:“你對孩子付出那麼多,把他們教育得那麼好,我真心謝謝你!”

雖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

但和對待妻子一樣,陳光標對他們也是多鼓勵多表揚,從不輕易批評責怪。

同樣的,一有時間,他們夫妻就會一道帶著孩子到處遊玩。

每當這時,陳光標和全天下所有的老爸並沒兩樣,給他們當馬騎,和他們玩射擊,

輸了還會假裝倒地裝死……

在孩子們心中,自己的爸爸就是個超有愛心還超會搞笑的超級老爸。


十多年來,無論身在哪裡,陳光標始終保持每天至少給妻子發三條短信的習慣

內容諸如:“老婆,我閉上眼是你,睜開眼還是你,我非常想你,非常愛你……”


他並不覺得這有多肉麻,就像他覺得慈善就是要秀出來感染更多人一樣,

他說:“這就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就該時時讓她感受到。


愛的表達恰是中國男人婚後最缺乏的。”


鏈接:首善陳光標

迄今為止,陳光標累計向社會捐贈款物近12億元,受助人群突破50萬人。

汶川大地震后兩小時,陳光標就率由60台挖掘機等大型工程機械和120人組成的搶險突擊隊直奔災區。他的團隊共救活了131人,掩埋遇難者遺體近萬具。

他親自背出了208具遺體,並累計為地震災區捐款過億元。

2009年陳光標創立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年產值近百億,淨利潤4.1億,
而他這一年捐出的款物共計3.13億。

2009年一年,全國各地到陳光標公司登門求助的有937人,他們收到的求件28700份。
根據實際情況力所能及地解決了其中許多問題,為此共花費2100多萬元。

(來源:家人 作者:范佳麗)

陳光標:一路沐浴祖國陽光

寄件者 My Pictures
陳家老宅外景。

寄件者 My Pictures

陳光標年輕時照片。


“中國首善”陳光標的家庭可以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

他的祖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農民﹔但也是一個創造奇跡、充滿著希望的家庭。

正是在偉大祖國不斷發展繁榮的大背景下,在時代賦予的一個個大好機遇的指引下,

他和他的家庭,收獲了整個家族的興旺和驕傲……



  父輩艱辛養家 難改貧窮處境


在江蘇蘇北一個貧窮的村落裡,居住著一戶陳氏家族。
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個家庭也迎來了自己的曙光,

終於,可以分得屬於自己的田地,可以在自家的土地上播種希望的種子了。

1945年出生的陳立勝剛好趕上了好時光,

他的命運也就和家族分得的土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輩子踏踏實實地種地養家。


成人後的陳立勝,迎娶了小他兩歲的姚翠俠,繼續過著四平八穩卻極度貧窮的務農生活。

婚後,夫婦倆頭兩胎生了一兒一女,都因家中貧窮,無力哺育,相繼餓死。


夫婦倆雖然悲痛欲絕,但仍沒有放棄孕育後代的希望。

第三胎,又是一個男孩,取名陳光標,名字中蘊含著夫妻倆對這個孩子滿懷的期望。

果然,陳光標雖然瘦弱,卻頑強地生存下來。

自打生下陳光標後,夫妻倆又成功孕育出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在物質極度貧乏的那個年代,卻也都幸運地活了下來。

但陳光標至今回憶起那時的生活狀況,都帶著心酸:“8歲前,我都沒吃過肉。”


背負痛苦經歷 立志脫貧致富


童年對飢鋨的恐懼記憶深深喚起了陳光標“靠自己改變命運,一定要脫貧致富”的強烈想法。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陳光標在10歲的時候已經開始了對創業致富的探索。



那時,正在上小學的陳光標,就利用中午放學時間,用兩隻小木桶從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擔挑到離家1公裡的集鎮上叫賣,“一分錢隨便喝”,家鄉許多人至今還記得當年陳光標挑著水桶沿街叫賣的情形。

當時,靠賣水,一個中午放學的時間能掙2-3毛錢,這大概相當於當時村裡一個成年人半天的工錢了。
這也讓陳光標清醒地意識到,隻依靠父輩那樣單純的種地模式,想改變貧窮的境地是不可能的,
要想致富不僅要有勤勞的雙手,更要有聰明的頭腦,先人一步的眼光。



13歲暑假的時候,陳光標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十幾裡路賣冰棒。後來,他又揪準機會,做起了販糧的買賣,從開始的騎自行車販糧到用拖拉機販糧,從一天賺5、6元錢到一天能掙到300多元錢,陳光標在致富路上嘗到了一些甜頭。

1985年,17歲暑假結束的時候,陳光標掙了兩萬元錢,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

商學兼顧周到 事業漸入佳境

在從商磨練的同時,陳光標並沒有荒廢學業,做生意都是利用課余或是節假日的時間。通過勤奮刻苦的自學,1985年,他考入南京中醫藥學院,經過5年的專業學習,他獲得了醫學學士學位。

那時,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剛剛發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論述,讓年輕的陳光標聽得熱血沸騰,躍躍欲試。普通上班族的工作完全不能調動起他年輕的激情和活力,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陳光標看到了致富的商機,也由此掘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一天,陳光標正巧在一家藥店附近閑逛,見一群人興致勃勃地圍著一個袖珍式的儀器反復詢問,他下意識地上前去探個究竟。原來,這是一個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測儀,把兩個電極夾在耳朵上就能測出身體哪個部位有病。看到這裡,陳光標的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他靈機一動想:“這個疾病探測儀好是好,就是沒有直觀性,如果能讓患者直觀地看到探測結果,那一定會更受歡迎的。”

於是,他大膽果斷地用身上僅有的3000元錢,聘請了一些業內專家提供技術指導,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耳穴疾病探測儀做了簡單的改進,再安裝上顯示器外殼,輸入生理圖像,患者隻要手握儀器的兩個電極就能在顯示器上直觀地看到自己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了。接著,他又租用別人的廠房,將研制出的這個“新玩意”讓工廠生產出成品,後來這個先進儀器就被他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一上市就廣受好評。該產品還獲得了國家專利,就是這樣一個原本簡單的疾病探測儀,經過陳光標的一番創新改造,立即身價倍增。從此,陳光標開啟了創業致富人生旅程。


陳光標是從發明、創新中創業開步的,接著他還發明了折疊式電動車,並獲得了國家專利陳光標的好學、鑽研、敏銳、執著帶著他的事業漸入佳境。


陳光標及家人來到北川5.12紀念碑前,向孩子講述自己抗震救災的事跡,緬懷遇難同胞。


收獲愛情甜蜜 事業更上層樓


1996年,對於陳光標來說意義非凡而重大。

正是在這一年,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張婷。
“第一次見到她是在照相館,那時她負責整個照相館大廳管理工作,她五官端正的長相一下子就吸引住我,再加上,她長了一對福氣十足的耳垂,讓我非常著迷。

”陳光標得意洋洋地說著。徐州姑娘張婷自此被他徹底盯上,採用“粘人”戰術,他很快俘獲了張婷的芳心,翌年,兩人喜結連理。

好事成雙。1997年,陳光標成立了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並擔任董事長。

婚後,張婷辭去了原先的工作,來到陳光標的公司,夫妻並肩打江山。

隨著事業逐漸駛上了快車道,小家庭也在計劃醞釀後代。

2002年34歲陳光標喜得貴子,他給兒子取了個可愛的小名叫嘟嘟,因為孩子出生時重達9斤8兩,異常敦實。

如今,即將上小學的嘟嘟,不僅精通鋼琴、二胡、手風琴等各種樂器,還擅長於唱歌、說單口相聲,又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讓陳光標一談起來,便心生歡喜,

更表達對妻子的肯定:“自從生下嘟嘟后,他媽媽就做了全職太太,

全力在家教育孩子,孩子現在這麼懂事聰慧,全是他母親不辭辛勞教育的功勞。”


2003年,陳光標又瞄準了環保行業,成立了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這家企業的創辦,與國家大力提倡的建設節能環保型社會的政策不謀而合,公司致力於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可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和再利用。


公司的主業是大型廠房、橋梁、煙囪等爆破,大型高科技含量機械設備拆除,大型建筑、橋梁拆除。

企業在陳光標的領導下,僅僅幾年就成長為全國最大的專業拆除公司,擁有了國家級拆除資質,拆除過程中採用國際先進設備和水壓、液壓、靜力、爆破拆除法等國際領先的拆除工藝,有效降低了噪音,減少了灰塵。

對於拆除后的建筑垃圾,陳光標的公司突破了傳統拆遷工藝將鋼筋剝離后渣土外運到郊區填埋而大量佔用土地、嚴重污染環境的弊端,採用國際先進的移動式破碎篩分機組,對拆除下來的廢舊混凝土現場破碎、加工成商品混凝土骨料、建筑砌塊集料、道路填鋪料、三合土集料等不同用途的再生集料。

這些建筑垃圾經過再生加工便成為商品,有效實現了拆除工程的環保化、無污染、零排放。


陳光標和父母在一起。

家人其樂融融 回報社會慷慨


從陳光標經營起步,到如今財富上億﹔從農村苦孩子到“中國首善”,

這種嬗變,既是對發展奇跡的最佳注釋,更是對創新創造的肯定褒獎。
寄件者 My Pictures

陳光標發達了,他的父母也過上了好日子。

不過老倆口還是過不慣城裡人的生活,只有在農村老家,才覺得親切自在。

了解了父母的心思,孝順兒子陳光標便不惜花費重金,

為父母在老家新蓋了一棟蘇州園林式的寬敞房子,給老倆口頤養天年。

但一輩子勤勞慣的老兩口怎麼也閑不下來,

已經六十多歲的人了,

還是堅持每天到自家的幾畝地裡撥弄一番,享受栽種的樂趣和豐收的喜悅。


陳光標的弟弟陳景標和妹妹陳春華,因為當時家境貧窮,上不起學,文化程度很低,

但陳光標想讓他們走出農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便一路提攜,

把他們也帶到大城市南京來。

但陳光標從來不會因為弟妹是自己的親人,就把他們都攬在自己的公司裡。


現在,陳景標在南京一家工廠做保安,妹妹陳春華在江寧一家酒店給人洗碗,“雖然他們工資也就一千多塊錢,但他們也都自食其力,經受社會的磨練,等他們在社會上鍛煉到一定程度,我一定會資助他們一人開一間小店做點小生意。”陳光標說。


對弟、妹如此,但對弟、妹的孩子,陳光標則慷慨解囊,把弟、妹共6個孩子的學費、雜費、醫藥費以及平時的零花錢都包攬下來了。

陳光標深有感觸地說:“我的弟、妹被生活的磨難耽誤了前程,他們的孩子,我一定要扶持好,讓他們讀好書,將來有所作為。”

最親的家人得到了他的庇佑,

那些與他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陌生人,也得到了他的慷慨解囊,

作為中國慈善的領跑者,他一馬當先,用多種方式報效社會。


7月9日,雲南姚安縣剛剛發生6級地震后,陳光標又率先倡議全國的企業家捐建抗震住房,他的公司帶頭捐建10套以上的鋼混結構抗震住房。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他第一時間帶領公司120人,調動推土機、挖掘機、吊車等60輛重型機械設備奔赴災區參加抗震救災戰鬪,冒著餘震、泥石流和山體坍塌的危險,參與救災搶險,打通通往北川、汶川和映秀的生命線,推出映秀鎮的停機坪,在岷江邊修出了幾公裡的道路,為大部隊進入災區救援贏得了寶貴時間﹔救援隊共救出活著的被掩埋群眾131人,掩埋遇難者尸體數千具,其中,陳光標親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


他的大無畏行動感動了四川,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也因此被溫家寶總理盛讚為:有良知、有靈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繫災區的企業家。

因為,在經濟建設和慈善公益事業方面的傑出貢獻,陳光標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範”稱號,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連續四年榮獲“中華慈善獎”。

2008年12月更被授予“中華慈善獎特別貢獻獎”,

2009年1月,陳光標又榮獲“2008CCTV年度經濟人物大獎”和“CCTV年度十大三農人物公益獎”﹔4月,被推選為“最具號召力中國慈善家”﹔7月,中華慈善總會成立15周年紀念大會暨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表彰大會上被授予“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人物獎”。


其實,陳光標身上的善心並非在汶川大地震后爆發,是他從小骨子裡就有善愛之心,即使在讀小學時家裡很窮的情況下,他從鄉裡挑井水到集鎮上賣得的一元八角錢都無私地資助鄉間鄰裡的小孩讀書。

多年來,他對青海、甘肅、西藏等老少邊窮地區的捐助從沒有停止過。據不完全統計,陳光標創業十餘載,累計向社會捐贈款物已達9億多元。

所以當有人調侃地問陳光標的兒子,“爸爸是開什麼公司”時,

他會稚氣十足地講:“我爸爸開的是捐錢公司。”

一句質樸的童語,逗得大家樂不可支。

很多人也許驚嘆於這樣一個巨大的捐款數字,

陳光標對財富卻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獨自享用﹔

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

如果你有一條河,你就要學會和他人分享。”


沐浴在祖國的陽光裡,

陳光標始終覺得:“我們每賺的一分錢裡都有國家的無形股份,

我們應當與政府共同履行社會責任,與社會共同分享財富。”


陳光標說,善事是要一輩子做下去的,要盡其所能承擔起社會責任。為此,


他最近發出了倡議,提議年利潤百萬以上的富人拿出20%利潤


定向幫扶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


即百萬富翁幫100戶、千萬富翁幫1000戶,億萬富翁幫10000戶,




用民間的財富力量幫助國家解決貧困縣和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讓財富抹上人性的光芒。



陳家大事記

1949年

1945年出生的陳立勝分得了屬於自己的田地。1968年


陳立勝夫婦在頭兩胎一兒一女相繼夭折後,又生了個男孩,取名陳光標。


1978年

上小學10歲的陳光標,利用中午時間,用兩隻小木桶從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擔挑到離家1公裡的集鎮上叫賣,“一分錢隨便喝”。當時,靠賣水,一個中午的時間能掙2~3毛錢。


1981年

13歲的陳光標暑假時每天騎著自行車跑十幾裡路賣冰棒。後來,又做起了販糧的買賣,從開始的騎自行車販糧到用拖拉機販糧,從一天賺5、6元錢到一天能掙到300多元錢。


1985年

17歲暑假結束的時候,陳光標掙了兩萬元錢,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遠近聞名。同年,他考入南京中醫藥學院,經過5年的專業學習,獲得了醫學學士學位。


1991年

陳光標大膽地用身上僅有的3000元錢,研製成被陳光標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的新儀器,不但獲得了國家專利,而且一上市就廣受好評。也由此掘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97年

陳光標與現在的妻子張婷喜結連理。
同年,陳光標成立了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並擔任董事長。


2002年,兒子嘟嘟出生。

2003年

陳光標又瞄准了環保行業,成立了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公司致力於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可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和再利用。


2008年

陳光標第一時間帶領公司120人,調動推土機、挖掘機、吊車等60輛重型機械設備奔赴災區參加抗震救災戰斗。救援隊共救出活著的被掩埋群眾131人,掩埋遇難者尸體數千具,其中,陳光標親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


2009年

陳光標榮獲“2008CCTV年度經濟人物大獎”和“CCTV年度十大三農人物公益獎”﹔4月,被推選為“最具號召力中國慈善家”﹔7月,被授予“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人物獎”。

(中國婦女報 記者 茹希佳)


“中國首善”陳光標 在南京街頭 宣傳道路交通安全


寄件者 My Pictures

作為“南京文明交通形象大使”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光標,走上南京街頭向市民宣傳道路交通安全知識。


有著“中國首善”之稱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光標走上街頭,維持交通秩序,再次成為新聞焦點人物。


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